生态治理还是变相开采?山西曲沃县一项目被指违规


  

来源: 《商业观察》

曲沃县隶属山西省临汾市,位于山西省中南部。曲沃县境内矿产资源极其丰实,主要有铜、铁、金等金属矿产,石膏、石灰岩等非金属矿产为主。也因为丰富的矿产资源,个别矿山毫无节制地破坏性开采,造成当地自然生态的恶化。


曲沃县自2018年起就对辖区内矿山企业的固废堆场、采矿界面、工业广场、存取土场、各类边坡、地表塌陷、地表裂缝等采取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的手段,先易后难分阶段进行恢复治理,使全区矿山生态破坏突出问题得到解决,破坏的生态植被开始得到恢复,区域生态功能逐步得到提升,生态恢复治理工作进一步规范化、制度化。


位于曲沃县杨谈乡下院村的曲沃县豹峪沟矿区生态地质环境恢复治理项目(以下简称“豹峪沟生态修复项目”)只是众多治理工作中一个“不起眼”的项目。然而,这个所谓不起眼的项目却借生态修复名义大量违规开采石料,而且该项目涉嫌违规操作,其开采的土石料并未通过公共交易资源平台进行拍卖,以至于该项目从2020年12月至今时隔三年仍然未得到验收。


对此,记者进行了调查了解。

QQ截图20231222152809.jpg

据了解,豹峪沟生态修复项目治理范围为曲沃县豹峪沟铁矿的采矿区域。在矿山入口处,记者看到一块公示牌显示,该项目的实施资金来源于民间资本投资。走进修复后矿区,现场已无人施工,曾被开采过的山体依然满目疮痍,至今部分山体仍未修复,排水沟渠尚未验收,并且多处已经坍塌。记者走访毗邻该项目的下院村多名村民获悉,自2020年7月左右开始施工并不断向外运输土石料,直至2023年7月左右停工。同时,据知情人告诉记者,豹峪沟生态修复项目的矿石并未在公共资源交易平台进行公开招标拍卖,而是由施工企业自行处理,其实就是变相地开采石料。


就现场施工期限为何长达三年之久,生态修复后为何山体仍是满目疮痍等相关问题和知情人反映私自对外出售石料的情况,曲沃县自然资源局生态修复股杜建中股长向记者介绍,该项目施工方为曲沃县鑫达矿业有限公司。施工过程中所产生的土石料用于修复治理,当场填埋,不对外出售,并称没有工期限制。


当记者在该项目的相关文件中看到,“同意施工方对产生的土石料进行销售,建设周期为6个月。”此时,杜建中股长改口称,有土石料对外出售,但所出售的土石料并未经过公共资源交易平台进行拍卖。


“该项目由临汾市自然资源局负责验收,目前尚未验收。”杜建中说。

QQ截图20231222152822.jpg

根据知情人提供的曲沃县政府的曲政函〔2020〕47号文件中显示,“原则上同意按照山西华冶勘测工程技术有限公司编制的《曲沃县豹峪沟矿区土石料利用方案》,除用于本次生态修复工程外,豹峪沟铁矿可以对剩余的 45950m3土石料进行销售销售收入以补贴治理费用。并要求自然资源局严曲沃格按照《自然资源部关于探索利用市场化方式推进矿山生态修复的意见》(自然资规 〔2019〕6号)文件精神,认真组织,规范实施,加快推进矿山生态修复工作”。


记者注意到,2019年自然资源部针对矿山生态修复问题出台《自然资源部关于探索利用市场化方式推进矿山生态修复的意见》,其中第六条对合理利用废弃矿山土石料有明确要求,对地方政府组织实施的历史遗留露天开采类矿山的修复,因削坡减荷、消除地质灾害隐患等修复工程新产生的土石料及原地遗留的土石料,可以无偿用于本修复工程;确有剩余的,可对外进行销售,由县级人民政府纳入公共资源交易平台,销售收益全部用于本地区生态修复,涉及社会投资主体承担修复工程的,应保障其合理收益。其中明确写明,涉及现场土石料销售的要纳入公共资源交易平台。


据天眼查信息显示,曲沃县豹峪沟铁矿是一家1986年创建的国有控股的铁矿,由曲沃县工业和信息化局100%控股。2020年1月16日变更新增法定代表人为陈秉义。而曲沃县自然资源局生态修复股杜建中股长所说的生态修复项目的施工方曲沃县鑫达矿业有限公司创建于2020年9月8日,法定代表人同为陈秉义。两家单位注册地址都是曲沃县杨谈乡下院村。


在曲沃县自然资源局,就豹峪沟生态修复项目招投标原始文件及施工方施工资质等问题,曲沃县自然资源局杜建中股长称,相关责任人不在,稍后将给记者提供相应的资料。但截至目前,记者仍未收到相关问题材料的回复意见。


豹峪沟生态修复项目产生的土石料是何种原因未进行拍卖,施工期限为何长达三年之久,生态修复后为何山体仍是满目疮痍等相关问题,杜建中表示,该项目分管领导为樊奇选副县长,其他的问题自己也并不是很清楚。就豹峪沟生态修复项目所存在的相关问题,记者多次向分管该项目的樊奇选副县长提出采访请求,截至发稿,尚未获回复意见。


根据中办、国办印发的《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办法(试行)》,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对本地区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负总责,党委和政府主要领导成员承担主要责任,其他有关领导成员在职责范围内承担相应责任。该办法共规定了25种追责情形和4类责任主体,突出党政同责、终身追责,同时规定了监管工作部门、纪检监察机构、组织人事部门的协作联动机制,以完整的追责链条确保对生态环境损害行为“零容忍”。


近年来,名为“生态修复”,实则变相开采、盗采矿产资源的现象在多地冒头。少数地方念歪了生态经,打着“生态修复”旗号破坏生态,出现“生态修复”越修越差、旧债未还又添新账的乱象。


对此,记者将继续给予关注。


(责任编辑:于昊阳)



2023-12-22 国民头条

江南法制网 2019 © SOME RIGHTS RESERVED 商务:fuquanf777@163.com